104第二次臨床心理師考試-臨床心理學基礎-申論三

三、Bandura 提出自我效能(self-efficacy)概念時將效能預期(efficacy expectation)及 結果預期(outcome expectation)做了清楚的區分,請說明其差異所在。又有那些 方法可以提高自我效能,進而導致行為的改變?請一一舉例說明之。(20 分)

答題相關資料:

White (1959)最早提出效能(effectance)概念,認為效能是行為的動機,一個人有行動動機,是因為個人覺得有能力影響環境,藉由重複行動來熟練新的技能而得到信心。經過多年後才由Bandura (1977)有系統的提出自我效能概念。

Bandura在1977年將自我效能(self-efficacy)定義為「當個體面對刺激時必須採取因應行動,一方面會衡量自己應付情境的能力,以表現出適當行為,另一方面則會判斷這項行為是否能夠獲得良好結果」。

自我效能的觀點是來自於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,認為個人調整自己的動機、思考型態與行為模式時,都能透過自我效能的認知機制來控制。而且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不是一種消極被動的特質,它是屬於自我系統中一種動態的層面,具有統整行為而達成目的的作用(Bandura, 1977, 1986)。

Bandura在1982年將自我效能又定義為「為了處理即將出現的狀況,個人對於自己是否能成功執行所要求的行為表現而做出主觀判斷,這個判斷也會決定他個人在面對困難時,他會付出多少努力、能持續多久時間」。也就是說個人自我效能的信念會影響個人設定目標後,在行動上是否能堅持到底,這關係到個人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,是否具有克服障礙的動機和解決問題時所採取的策略。

自我效能是與外在環境、個人能力以及成就表現,彼此之間產生交互作用的結果,能夠激發行為產生,是行為的動力來源。

Bandura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中,包括成果預期(outcome expectation)效能預期(efficacy expectation)兩個相關因素。成果預期是指個人相信某一特定行為可以達到某一特定結果;效能預期則是個人是否相信他有足夠能力去執行某項行動,而且能得到他想要得到的結果。

換句話說成果預期是個人對某一行為將能產生何種結果的判斷;效能預期則會影響個人對本身能力的評價,以及採取特定行為的決定。但效能預期與成果預期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;個人可能相信某種行為會導致某種結果,如果個人懷疑自己執行這種行為的能力,但他的行為並不受結果預期的影響。

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是外在環境、個人能力與成就表現等交互作用後的結果,經此過程所產生的自信心會決定其內在動機的高低。因此,自我效能會因任務、事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。自我效能的信念除了會決定動機的程度、影響個人對行動的選擇及付出行動的努力程度之外,同時,也影響個人遇到逆境時堅持不懈的程度。

Bandura提出以下四種自我效能的資訊來源:
1.過去成就與表現(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)
2.替代的經驗(Vicarious Experience)
3.言語上的勸說(Verbal Persuasion)
4.情緒上的激擾(Emotional Arousal)

而個人對自我效能的評估則可分成三個不同的向度,分別是強度(Magnitude)、說服力(Strength)以及延伸性(Generalizability)。

一、強度:自我效能的強度是指一個人認為自己所能達成的任務其困難的等級。自我效能強度較高的人相信自己能夠完成較困難的任務,而較低自我效能的人則認為自己僅能完成較簡單的任務。

二、說服力:自我效能的說服力是指能夠被判斷力(Judgment)說服的程度。自我效能較弱的人容易因為阻礙而受挫。相反的,自我效能較高的人不會因為困難的問題而被威嚇住。

三、延伸性:自我效能的延伸性是指自我效能延伸至特定情況的範圍,將效能運用在不同的情況中。有些人可能認為,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,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完成某些工作;也有些人會認為,在任何情況之下他們能夠完成特定的工作。

以上內容為截取網路相關資料後整理而成;針對可以提高自我效能,進而導致行為的改變的好例子,我還在想(咬筆)

發表留言